大理州农村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今天是: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当前位置:首页>产品展示

遇见非遗 | 彝族过山号延续的乡音乡愁

发布时间:2020-11-14 23:05:31来源:浏览量:1410

“呜嘟嘟、呜嘟嘟、呜嘟嘟……”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县菜白村一家农户屋檐下,有一位八旬老人,正瞪着双眼,鼓着腮帮,竭尽全力地握紧过山号的子杆,吹出阵阵悠远的声音。
 

老人名叫黄应福,彝族,今年80岁,是鼓吹帮领队人,还是大理州第四批非物质遗产项目(彝族过山号)代表性传承人。
 

黄应福生活在唢呐世家,5岁开始和父亲学吹唢呐,12岁时学吹彝族过山号,18岁便出师到各周边县市承接活动。
 

“这山吹来那山听,方圆几十里地都能传送。”黄应福说道。过山号的特点是音调独特,音质悠远醇厚,庄严肃穆,很有穿透力,还可以起到震慑猛兽的作用。平日里,号声一响就是告知周边的亲朋好友来做客和帮忙,是彝族人民表达喜悦心情,寄托人寿年丰、六畜兴旺的方式。
 

2009年6月,彝族过山号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二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以漾濞县彝族过山号最具代表性,几乎村村都有队伍。每逢遇到红、白事都需要吹奏,过山号吹奏队一般由4人组成,最多可达到10人,因吹奏形式比较独特,经常受邀外出参加重大节庆活动表演。
 

黄应福从艺已有70多年,带出徒弟100多名,其中唢呐匠就有28人,家里儿子、孙子都会,已经传了5代。平时老人除手把手教徒弟外,还经常带着徒弟通过实践锻炼来提高吹奏技能。8年前,为了让这项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老人还请来摄像师,制作了《非物质文化鼓吹调子教学光碟》。
 

如今,黄应福的吹奏技巧已是炉火纯青,当过铁匠、木匠的他还会自己制作彝族过山号、唢呐。每收一个徒弟,都要亲手制作一支唢呐或彝族过山号送给徒弟。“学吹奏技巧的徒弟很多,学制作的就没了。现在,县里会做彝族过山号、唢呐的人基本过世了……”老人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过山号、唢呐的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上一篇:漾濞开展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培训【漾濞县农村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下一篇:云南省“互联网+督查”平台开通 面向社会群众征集问题线索【漾濞县农村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热点推荐

相关链接

巍山县农村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鹤庆县农村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洱源县农村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永平县农村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弥渡县农村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漾濞县农村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南涧县农村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云龙县农村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大理市农村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剑川县农村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宾川县农村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祥云县农村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洱源县农村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商务局)|

主办单位:大理州商务局 | 承办单位:大理州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

运营单位:大理乡土公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办公地址:大理州大理市下关镇关平路39号 | 咨询电话:0872-2129116 | 电子邮箱:ser@xtgs.cn

技术支持:大理乡土公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滇ICP备16007895号-2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28号